熬中药时锅边泛水花?老中医教你正确处理不浪费药效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连着几个阴雨天,我颈椎病又犯了,翻出抽屉里包好的中药,刚把药袋倒进砂锅里,就听见老妈在厨房念叨:"哎呦这层浮沫可别撇掉!"我探头一看,褐色药汤表面果然浮着层脏脏的泡沫,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奶奶熬药,总要拿筷子小心挑开那些"水花",不过现在网上说法五花八门,有人说这是药效精华,有人却说是杂质得撇干净,到底该信谁?我决定好好研究下这个熬药时的老问题。

其实仔细想想,中药煎煮时产生泡沫太正常了,上周我去中药房抓药,正赶上药师给病人演示煎药方法,只见他把调配好的当归、黄芪等药材倒入砂锅,加水没过药材三厘米,刚开火没多久,表面就泛起一层黄褐色的细密泡沫,老师傅用纱布轻轻搭在锅沿,却特意留了个口子:"让药性随水汽发散些,但浮沫别全撇。"

这让我想起邻居王阿姨去年晒的"中药泡沫养生法",她总说那些浮沫是药材里的活性成分,每天舀两勺泡水喝,结果上个月体检查出尿酸偏高,医生说可能和长期喝这种未经处理的药沫有关,看来这层"水花"真不能简单粗暴地全留或全撇。

专门请教了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李大夫,他拿出本草纲目给我看:"古人早有记载,煎药初沸时的浮沫叫'药晕',确实含挥发油、皂苷等有效成分。"不过他也提醒,现代药材多是批量生产,有些浮沫里可能混着农药残留或药材碎屑,特别是像麻黄这类含生物碱的药材,浮沫里可能含有令人兴奋的成分。

观察了半个月,发现不同药材的"水花"各有脾气,党参、茯苓这类补益类药材,浮沫细腻量少;而像鱼腥草、夏枯草这类清热解毒的草药,泡沫又多又密,还带着股特殊的草腥味,最有意思的是阿胶,这贵妇药材融化时根本不起泡,倒是炖好的汤液冷却后会结出油膜似的薄层。

实践出真知,我按照老药师教的方法:头煎时等水沸后转小火,用筷子轻轻顺时针搅动,让浮沫自然聚合,这时会看到细小的泡沫逐渐汇成蜂窝状,这时候用滤网捞出表面1/3的浮沫,剩下的继续小火慢熬,等到第二次煎煮时,基本不再产生大量泡沫,这样处理后的药汤,入口明显比全保留浮沫时清爽,又比全撇掉的药汤醇厚。

特别要注意的是矿物类药材,有次我图省事把龙骨、牡蛎直接丢进锅里,结果煮沸时泡沫窜得老高,锅边结出一圈白花花的垢,现在学聪明了,这类药材要先煎半小时再下其他草药,既能保证有效成分析出,又能避免泡沫过多,就像熬米粥时先煮黄豆再下面的道理差不多。

前些天遇到个新手妈妈,说她家宝宝喝的中药总是浮着层"油花",我仔细看了药方,里面含有陈皮、半夏等化痰止咳的药材,后来建议她用纱布包着药材煎煮,果然浮沫少了大半,这说明传统用纱布袋装药材的智慧,不仅能保证药效,还能减少杂质混入。

熬药这门学问,说到底就是个观察活,就像老茶客能从茶汤颜色判断火候,老药工也能通过泡沫状态判断药材好坏,有次在药材市场,看见老师傅捏着党参断面放在舌尖,转头就跟摊主说:"你这批次浸泡时间太长,有效成分都流失到水里了。"果然,那批货煎煮时泡沫稀得像刷锅水。

现在每次煎药,我都养成了记录的习惯,发现春天的药材泡沫多带青绿色,秋天的则偏琥珀色;花类药材如菊花、金银花最容易起泡,根茎类相对温和,最惊喜的是上次用新鲜石斛煎汁,看着晶莹的胶质在沸水中舒展,居然完全没有讨厌的浮沫。

说到底,这层"水花"就像中药的性格标签,它提醒我们注意火候,暗示药材品质,甚至透露着四气五味的秘密,下次煎药时别急着撇沫,仔细观察:如果泡沫细密持久,说明药材新鲜;若是大泡很快消散,可能存放时间久了;要是出现诡异的颜色,就得警惕是不是掺了硫磺熏过的劣药,熬了几十年中药的刘爷爷常说:"好药会说话,泡泡就是它的开场白。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