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明明穿得比旁人厚,手脚还是像冰块?"这话是不是说出了很多怕冷星人的心声?最近后台总有人求调理手脚冰凉的秘方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讲中医到底是怎么对付这个毛病的。
先摸脉再喝药!你是哪类"冻美人"? 上次邻居王姐硬拉着我去她家看中医,老大夫第一句话就把我逗笑了:"姑娘,伸手不摘翡翠镯子,我咋摸脉?"原来看中医真得素颜素手才行,老中医说手脚冰凉不是简单喝姜茶就能解决的,得先分清楚自己是哪种"寒号鸟"。
-
小火炉型(阳虚体质) 这类人最怕空调风,大夏天都能找到披外套的理由,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,夜尿多,脚底像踩着冰砖,去年我妈就是这样,老中医给开了经典方剂右归丸加减,现在她终于敢半夜起夜不穿棉拖鞋了。
-
淤堵型(气滞血瘀) 公司前台小妹就是这种,手指头常年泛青,痛经痛到打滚,她的保温杯里泡着玫瑰花+藏红花,说是老中医让她边喝边泡脚,果然三个月后,她终于敢穿露脚背的单鞋上班了。
-
湿冷型(寒湿困脾) 外卖小哥这类人群最典型,整天坐在电动车上吹风,关节酸痛得像灌了铅,中医馆抓药师傅说这类人要用平胃散打底,配上艾灸命门穴,比贴暖宝宝管用多了。
厨房里的中药铺,这些食材比药片靠谱 别以为中药都得煎药锅伺候,我奶奶那辈人可有不少食补智慧,上个月去药材市场,发现这些家常食材居然都是驱寒高手:
• 当归生姜羊肉汤:这可不是黑暗料理!把带皮羊肉焯水后,放两片拳头大的生姜,半根当归,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药香,每周喝两次,整个人从里到外暖洋洋的。
• 桂圆红枣茶升级版:单纯煮红枣桂圆确实弱了点,试试加5颗枸杞、3片陈皮,煮的时候撇掉浮沫,喝起来不会上火,我办公室常备这个,打字手冷时就捧杯子暖手。
• 花椒热敷包:别浪费超市买的花椒,缝个棉布袋装上,微波炉叮1分钟就是现成的暖手宝,去年冬天我姥姥就这么敷膝盖,比电热毯还舒服。
药店避坑指南,这些中成药别乱吃 上周陪闺蜜去药房,收银员拼命推荐某"暖宫丸",把我吓得赶紧拽她走,要想不花冤枉钱,这些雷区得记牢:
× 盲目跟风买阿胶糕:头发一把把掉的人才能补阿胶,湿热体质吃了反而舌苔更厚,我表姐就是例子,吃完长满痘痘。
× 当饮料喝四物汤:网上那些罐装四物饮糖分高得吓人,真正需要补血的应该自己熬,加黄酒不加冰糖才正宗。
× 长期依赖艾附暖宫丸:这药确实暖脚,但吃超过两周容易口腔溃疡,正确用法是配合泡脚,形成组合拳。
懒人养生法,坐着也能暖起来 别以为调理就得苦兮兮喝药,我采访过87岁的刘医师,老爷子传授了几个妙招:
-
晒背疗法:每天中午11点-1点,对着太阳晒后背15分钟,比烤火盆还补阳气,记得要光膀子,让督脉直接吸收阳光能量。
-
脚趾抓地功:看电视时偷偷练,双脚与肩同宽,用力蜷缩脚趾再突然放松,重复36次,坚持一周,脚底板明显没那么冰了。
-
敲胆经升级版:从屁股侧面一直敲到脚踝,早晚各50下,同事小李敲了半个月,连牛仔裤都松了一码,原来是水肿消了。
最后说句实在话,手脚冰凉就像手机电量不足,光插充电宝不解决问题,要是吃了两个月中药还没改善,千万别硬扛,赶紧去医院查甲状腺功能和血常规,毕竟咱们调理的是身体,不是在炼丹炉里